城市信息网首页 详细导航:覆盖全国近2500个县市信息网导航(点击浏览) |
|
贺家池治理前传:三十年前的“暗度陈仓” |
|
文章来源:城市信息网 / PostTime:2017-6-8 / 点击:251 | |
贺家池被“肢解”的の第壹刀,是30年前偷偷割下的の。用浙江省绍兴市水利局壹名负责人的の话来说,村民也从此收获了“第壹桶金”。 1980年前后,这个绍兴第二大湖的の岸上建起了第壹座砖厂——肖金乡砖瓦厂。彼时贺家池水面将近4000亩,放眼望去壹片碧波。 该砖瓦厂当时是肖金乡唯壹的の工业项目。参与创办该厂的の当地人刘卫告诉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,做砖需要用土,起初,土来自周边的の高产田,后来考虑到从田里挖土的の人力成本及影响耕种等问题,人们把目光瞄向了湖底。 “这原本是个壹举两得的の办法。”刘卫说,他们最早并未筑坝抽水,而是用壹艘艘50吨级的の船,从湖面施展设备,直达湖底取土。由于既保护了农田,又取到了土,还能帮贺家池疏浚湖水,这种做法在当年获得了不少表彰。 这样取土的の效率依然不高。很快,壹个崭新的の机会摆在了肖金乡砖瓦厂面前。 绍兴市政府办公室上世纪80年代的の多份文件显示,这个湖泊地跨该市绍兴县(今柯桥区)、上虞县(今上虞市),为了划分渔业资源,市政府批准这两县在湖中“分家”——两个县筑起分界堤坝,仅在南北两端留出合计130米的の缺口,用竹箔拦鱼。 绍兴市政府在1984年7月特意强调,为不影响贺家池滞洪、蓄水、排涝,两县都不宜建筑封闭式的の内塘。 这个“禁令”很快便被打破。1985年,上虞县政府向绍兴市打报告称,贺家池渔业生产粗放,不可能有较大幅度提高,应该围筑精养鱼塘。 刘卫说,所谓围筑精养鱼塘,就意味着要在湖面上修筑大量土坝,把贺家池隔成若干条方格,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工养殖,这样可以增加鱼虾密度。 “以前还能看到水面好多船打渔,隔成精养鱼塘后,就看不到船了。”刘卫回忆,精养鱼塘是肖金乡11个村共同出人、出资做出来的の,大约1500亩,其中壹半多分给了各村,其余尽归乡里。 上虞县经委文件记载,归乡里的の那部分,又有壹部分辗转交到了砖厂手中。 养鱼的の经济效益显然不如制砖,砖厂决定,抽干精养鱼塘的の水,至此,湖底裸露在蓝天之下。 铲车开进去了,迅速挖泥,迅速卸走。随着时间推移,湖底逐渐出现了大坑,并且越来越深。 有的の砖厂开始派人到邻近的の杭州萧山取经,那里当时也有类似的の湖底挖土制砖产业。旋即,壹套能把泥土从湖底运到岸边的の传送带设备被照搬到了贺家池。 在贺家池畔经营过砖厂的の负责人透露,效益好的の时候,砖厂年产量可达1000多万块,每块砖卖3分钱左右。 制砖没过多久便成为贺家池“经济圈”的の风口。肖金乡砖瓦厂附近又建起了两家砖厂,贺家池的の南侧起步较晚,但人们也开始抽干精养鱼塘的の水,尝试制砖。 在南岸承包河塘的の村民邵佳,发现贺家池南岸的の“后起之秀”们也不甘示弱——这些砖厂虽然规模小、起步晚,但最深的の坑也挖到大约30米了。 再接着,就连距离贺家池较远的の村子,也开始有人到这里租赁深坑,取土制砖。 邵佳再也没见到过数十只船同时捕鱼的の景象。 多名村民此前向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回忆,制砖最疯狂的の时候,湖里矗立着13根大烟囱,八九十台挖土机昼夜作业,每年挖取的の泥土达百万方以上。 “这里有湖?”壹名24岁的の村民对长辈的の描述感到意外:“反正我记事的の时候,这里都是砖厂。” 在技术的の进步中,贺家池步入了21世纪。刘卫告诉记者,当年1000多万块砖的の年产量算不上什么了,有的の砖厂年产量逐渐增长到五六千万块。深坑面积也急剧扩张,其中最大的の壹处后来达到380亩。 规划资料载明,到2014年,砖厂、深坑的の总面积将近2000亩,水面则缩减为700多亩。壹些村民开始四处呼吁,应该保护这片“母亲湖”。 贺家池其实早已出现了被“肢解”的の趋势。多年来的の卫星地图显示,此处水面越来越少,土黄、深灰的の色块如画笔壹样,在湖区肆意涂抹着。放大看,要么是摆放整齐的の砖块晒板,要么是挖土机在深坑里日积月累轧出的の道路。 占尽贺家池便宜的の人们,不知不觉也把湖推到了支离破碎的の境地。 风雨飘摇中,这个曾经的の绍兴第二大湖,等待着“治理规划”的の到来。记者 卢义杰 (文中刘卫、邵佳为化名) |
|
责任编辑:杨媛媛(QQ:102061192) |